我要申请展位

请拨打咨询电话:010-68784990

请提供您的联系方式,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

  • *请输入公司或者品牌名称
  • *请输入联系人姓名
  • *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
  • 请输入验证码

提示

提交成功!

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,沟通参展事宜。

我知道了
媒体中心

MEDIA CENTER

小镇青年:人生转折的第三年

来源:进击波财经 发布时间:2019-10-31 阅读量:2740

概述:这是小镇青年造就的时代,也是属于小镇青年的时代。 这个时代最大的福利,就是只要你努力,就会有人为你提供帮助。你就能够有机会实现梦想。

一、1985年,25岁的俞敏洪从北大毕业了。

然而,这对他而言并不算是什么值得庆祝的好消息。

18岁那年,第三次参加高考的俞敏洪终于考上了北大。母亲高兴地杀猪宰羊,以此犒劳他三年写下的一千多张试卷,熬夜背过的课文和单词。当时所有人都认为,从此以后这个江阴乡下的少年算是出人头地了。

这原本是他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。

但直到他毕业的那一天,北大留给他的影响都是自卑、迷茫、绝望。

因为大三得了肺结核,他比同级的人多在学校留了一年。毕业后留校任教,三年后依旧和读书时一样清贫。

买个馒头都得盘算,用的还是上学时用扁担挑来的棉被和脸盆。

此时,他的同学和朋友都已经陆陆续续去了美国和加拿大,在当时,能够出国留学几乎就等于成功的象征。

幸运的是,此时一所美国的大学表示愿意录取他,并且提供3/4奖学金。此时俞敏洪只要能自己掏出5000美元,就可以去国外留学深造。

但这5000美金,他借都借不出来。

无奈之下,俞敏洪开始在校外兼职上课,每个小时20块,教英语,一点点凑这5000美元。

但到了1990年,一个秋天下雨的傍晚,俞敏洪正和好友在家里喝着酒,却从北大的高音大喇叭里听到了自己的名字。

因俞敏洪私自在外授课,严重影响教学秩序,对英语系教师俞敏洪进行公开处分。连播三天,有线电视连播半个月,处分在三角地橱窗锁了一个半月。

1991年,俞敏洪离开了北大。

离开的第二天宿舍就被学校收回。他拖家带口,打游击一样四处租房,靠给房东的孩子补课来顶替房租。

高考三年,自卑三年,毕业三年,兼职三年。

三年像是人生年轮一圈的厚度。28岁的俞敏洪,人生在一次又一次的三年中辗转,再次一无所有。

这次他打算去大马路上发广告,做免费演讲,给自己的培训班揽客,以此赚钱养家,熬过这段贫穷的岁月。

那个年轻人当时还不知道,在下一个三年后,命运之神终将停止对他的戏弄和磨砺。

在1993年的冬天,他凭借着积累下来的学生和经验,在北京西北角西三旗一间平房里创办了“新东方”。此后短短6年,这个名字正式成长为中国外语培训市场的霸主。

从他身上你尽可以看到命运的残酷不公,但更多的是一种小镇青年独有的韧劲。

在看似充满着平庸和失望的生活中平静地卯着劲儿,一点点地把日子往前推,往上推。

这才是小镇青年们正在用生命讲述的故事。

 

二、小镇青年是什么样的?

这个问题太难回答。因为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都有小镇青年的影子。

40岁的电工刘师傅,来自湖北一个小城,干了一辈子电工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有客户找他合作开店,对方负责业务,刘师傅负责生产。靠着借到的10万元启动资金,刘师傅在手机上一百多个群里每天发一遍广告,学校、政府、智能家居什么都做。他算过了,前两年苦一点,一两年就能回本,后面不用自己去店里也就不用那么辛苦了。

22岁的小雯,在海底捞做美甲。坐下跟她闲聊得知,她来自江西景德镇,学历只有大专,在当地学过一年的美甲。“想要来大城市闯闯,见见世面”,就来上海找到了这份工作。一个月工资2500,按客人数量有提成,和其他员工一起住,平时有福利。她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回老家开个小美甲店,养一只橘猫。但是实现不了的话也没关系,能够攒钱带父母出去玩一圈也可以。

我总爱问人,你有什么梦想?如果不考虑金钱的话你想做什么?

在小镇青年的身上,我总能得到最相似但又真实的回答。

开个小店,买个房,给父母买个房,买辆车,结婚,带家人爱人出去玩几圈。

然后呢?

好好过日子,照顾父母,陪伴家人。

简单,踏实。

俞敏洪在采访中说,自己当初从未想过要考北大。创办培训班的时候也没想过要办个培训帝国,有个自己的模式啥的。

就是单纯的,想过好点,想让家人过好点,想趁年轻多做点事,多争取点机会。那就咬着牙往上跑吧。

小镇青年就是这样的。中国人也就是这样的。

前段时间看到拍拍贷和南方周末一同推出的《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》,和三年前对比,小镇青年正在悄悄发生改变。

报告中可以看到,小镇青年的学历中,大学本科, 大专, 高中/中专大致各占三成。其中86%的本科学历都是通过高考自考获得的文凭。

微信图片_20191017161953.jpg


知识改变命运。他们依旧坚信这件事,并且正在坚定不移地践行着。

调查中95%的小镇青年,对于“学习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工作能力”持认同的看法。对于当前自己的技能,70%的人认为比较满意,并且愿意继续提升。而且实际上也的确有70%以上的人参加了自我提升课程。

他们依旧不安于现状,舍得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花钱,并且对于未来的发展都很有信心。选择去大城市第一原因就是因为工作机会多,第二原因则是为了开阔视野,见世面。对于未来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。

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路上,小镇青年们一步步走的很稳。

而从结果来看,与3年前相比,小镇青年的总体收入提升了52%,月均工资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,年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%,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(7%)。

微信图片_20191017160924.jpg

其中56%的小镇青年更换了工作,41%的职员职位等级上升,91%的小镇青年认为自己的生活在向好的方向发展。

短短三年,只要三年。

热衷于自我提升,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,努力寻求创业途径,同时期望买房买车。

不管你是否相信,这才是小镇青年的真相。

这才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真正的样子。不管他们在社交平台上怎样丧,怎样颓,怎样用调侃消解一切,怎样高呼“想要放弃”,实际上,在每一个不为人知的深夜,都有无数“小镇青年”在灯光下默默努力。

 

三、为什么我热衷于观察、理解、讲述小镇青年的故事?

因为他们身上有最多的奇迹,有成功所必须的能力,有时代前进的轨迹。

2004年,北京,一个叫岳龙的青年从他工作的饭馆辞职了。

青年来自河南濮阳,14岁辍学后四处打工。在这家叫“海碗居”的炸酱面馆子里,他负责断面和洗碗,一个月能赚1000多块。

对他来说,这份收入还不错。

但经一位熟客的推荐,他认识了个说相声的小黑胖子。在听了半年相声之后他想,也许这是条路呢。

于是辞职,拜师,改名岳云鹏,正式加入德云社。

从饭店打杂的变成相声后台打杂的,顺便学点传统段子。

第一次上台,三分钟就被哄了下去,下台就哭,半年多上不了台。被师兄弟们嫌弃,不少人劝郭德纲把他赶走。郭德纲没同意。

没人能想到,这个曾经饭店服务员的河南小伙岳云鹏,能够在短短几年后以几乎不可思议的方式走红,享受着爱豆级别的待遇。他的专场票,一张2000。

而在此之前,曲艺这门艺术最高的天花板只有“春晚第一个小品”。

有人说时代在固化,上升的渠道在变窄。但事实却在反复告诉我们,下沉市场不一样了,上升途径不一样了,时代的包容度不一样了。

没人能想到,今天我们能够在抖音上看新闻联播,在快手上看人民日报,并且他们的视频都有几百万的点赞。

15年前的一切不可能都将被推翻,一切原生的印记、偏见,都正在时代的弧光中逐渐消退。

这正是小镇青年们所推动的。

卖化妆品也能成为李佳琪,讲段子也能成为李诞。他们所拥有的能力,不是学识,不是出身,而是梗着脖子和自己较劲,抓住哪怕看上去不可能的机会,一点点拓宽生活的路。

这是小镇青年造就的时代,也是属于小镇青年的时代。

这个时代最大的福利,就是只要你努力,就会有人为你提供帮助。你就能够有机会实现梦想。

 

四、回流

另一个在这两年强烈打在小镇青年身上的标签是——“回流”。

小镇青年的确在逐渐回流。在报告中显示,小镇青年中50%以上都曾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者省会城市生活过,但在平均居住3年后,一半的小镇青年会选择回到小镇。

微信图片_20191017160018.jpg

但他们选择回到小镇的原因,并不完全出于被动。

不愿意离家太远,为了亲人朋友,眼界开阔够了就回家,看好小城市的发展潜力,有适合的工作等等个人原因占了一多半以上。

微信图片_20191017160023.jpg

这重新提醒我们认识到了两件事。

第一、小城市不是大城市的“替补”。二者是并列存在的。

第二、小镇青年也不是“一线青年”的替补。他们的生活独立性和选择的重要性也是同样并列的。

另一个重要的信号是,品牌,或者说这个时代,同样在向小镇青年回流。

自淘宝的淘宝大学之后,B站这个视频网站也同样推出了线上教学的板块,同样的,拍拍贷通过线下活动“小镇•青年说”和线上课程“打拼大学”搭建起的分享交流平台,将有所成就的年轻人聚集起来,通过线下的演讲通过打拼故事带来信心,线上的“打拼大学”课程带来外卖运营、烘焙、美甲开店等方向的技能分享。

作为最早一批服务于小微个体的信贷信息中介平台,除了提供课程培训外,还以“打拼基金”的形式为有想法但无后盾的小镇青年提供人生的第一笔“起步费”。

产品,品牌,娱乐,一切都在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向小镇青年回流,在他们的手中以热情和努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后,再次流向各个平台,这样的循环带动的就是真正意义上社会总财富的增长。

这些变化肉眼看不到,但时刻感受得到。源于一线的资源正在以各种形式向四周奔流而去。时代在个体改变下带来的巨大推动,如惊天骇浪。

 

五、小镇青年有那么重要么?

27岁的李先生,15年毕业后做过业务员,做过电商,做过美工。因为想要做一番事业而和发小一起开了家网红店,没想到亏得不行。发小熬不住退出了,只剩自己一个人扛着。

靠在拍拍贷上借来的打拼基金周转,他又转型做了手工面店,自己负责后厨,还有一个前台,两个人撑着一家小店,经营状况在慢慢转好。他说,“未来也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做下去”。

32岁的吴女士想去广东学习中医的穴位证书,然后跟朋友一起开一个中医的养生馆,做头部和颈部的理疗。但是因为家里有事搁置了。现在靠推销产品赚钱。她最终的梦想是想多攒点钱,然后可以去广东学技术考证,开自己的店。

想换个城市打拼的周女士,借了9000块在大连租房,现在已经找到了工作在上班了。

他们都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向前。没人知道,他们会不会是下一个马云,下一个乔布斯,下一个董明珠。

他们也许会是,但更大几率上不会。

他们依旧会过着平凡简单的一生,但每个小的改变就已经对时代产生了影响。

就像每一笔几千一万的起步费对一个家庭带来的影响,一个小小的机会对创业者的影响一样,过去数十年间发生在祖国大地上那些变革,因为隐藏在无声无息的夜晚,隐藏在柴米油盐的庸常中而被我们视作理所当然。但实际上,变革已经发生了,只是如每一个小人物那样,隐秘而伟大。

蝴蝶翅膀煽动的飓风,亦是下一场时代飓风的翅膀。

 

声明:该文章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
010-68784990

企业参展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