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要申请展位

请拨打咨询电话:010-68784990

请提供您的联系方式,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

  • *请输入公司或者品牌名称
  • *请输入联系人姓名
  • *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
  • 请输入验证码

提示

提交成功!

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,沟通参展事宜。

我知道了
媒体中心

MEDIA CENTER

如何掌握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

来源:芝麻街英语 发布时间:2021-01-26 阅读量:2202 标签: 儿童英语教育  

概述:芝麻街英语一直以来关注孩子的美好品格教育,以培养未来优秀的地球公民为己任,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爱与被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吧~

让父母平静心态面对的古灵精怪的孩子“好好说话”实数不易。而孩子面对父母不经意的锋利言辞会受到怎样的伤害?作为家长,是否真的能意识到自己每一次无心之失了呢?古人说:口能吐玫瑰,也能吐蒺藜。语言在表达爱的时候,有些无力,伤害别人的时候,却十分锋利。

芝麻街英语一直以来关注孩子的美好品格教育,以培养未来优秀的地球公民为己任,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爱与被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吧~

之前看微博博主@罗套套 分享过一件毁三观的事,整件事可以说是暴力沟通的典范:


如何掌握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

这件事让我很难过的有两个点,一是这对父母自始至终都没有去理解、倾听小男孩的想法,孩子只是情绪的发泄桶,而不是一个平等的人。

小男孩的出发点很暖心,怕爸爸妈妈饿了,想和他们一起分享美味,“我买了三种不同口味的,你们想吃别的味道也可以吃了。”

但多花的钱屏蔽了温情,一连串反问强势表达了那位妈妈的愤怒,否定、反驳所有解释。但孩子并不能从反问句里清楚明白,妈妈生气其实是觉得饭贵了。

二是把饭退掉之后画风一转,用怜惜的口吻营造出“世上只有妈妈好”的画面,旁边还有位捧哏的爸,用愧疚感培养孝心。

很难想象那个小男孩是怀着多失落、不安的心情咽下这顿爱心午餐的,我犯了错,让爸妈生气了,他们还对我那么好。

整件事对小男孩的心理创伤难以估量。


如何掌握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

语言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了彼此的感受和需求,而把冲突归咎于对方。

在亲密关系中,语言暴力更不加克制,它甚至会是无心的语言习惯,就像罗翔所说“自由不加限制,带来的一定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。”

童年时期受到的语言伤害可能会影响我们一生:

“我害怕找一个像我爸一样的伴侣,

然后生一个像我一样的小孩。”

它还可能会成为一种惯性思维,转换角色从我们的口中讲出,讲给孩子听。结合《非暴力沟通》,我们来盘点一下亲子交流中那些不好好说话的时刻吧。

01

正话反说 反问句真香

豆瓣@司黛拉

刚才逛街,一个小朋友累了,歪歪扭扭的跟在妈妈后面,她妈在前面一边扒拉架子上的衣服一边说:“能像个人一样走路吗?”

豆瓣@我是那谁的MM

我爸:“你尝尝你炒的菜能不能吃?”。我就想问能不能好好说话,[ 醋放多了 ] ,四个字表达的清清楚楚,为什么非要那个样子说话???

豆瓣@杨了个燜燜

不得不说,身为北京土著我真觉得北京人骨子里就不好好说话……也难怪人家觉得我们阴阳怪气。我们家就是这样,正话都得反着说,非得让你戒骄戒躁。

好比我数学考了95分,我妈说“哟~你可真棒!”,那就是[ 快挨揍了,怎么没考100分 ]的意思。要是说“嗯,还不赖”,那就是[ 好、满意 ]的意思…… 何必呢?

豆瓣@语言是皮肤

“不好好说话”这事是完全受原生家庭影响来的。

之前有位男生朋友,在初中因为发育延迟所以整个初中都被同学嘲笑太矮,高中以后个子才蹿起来,之前听人说“矮个儿都牙尖”,我以为是他初中时受环境影响,养成了不会跟人好好说话的习惯。直到有次去他家吃晚饭,叔叔阿姨也都在,我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。

叔叔说:“你给人倒点果汁,怎么一把老骨头都还不会招待客人阿?”

阿姨回:“我刚不是问了,人家说喝水就行吗,听不懂人话怎么着?”

我以为俩人要吵起来了,结果阿姨转头从厨房出来,笑呵呵跟我说“想吃什么就拿,当自己家别客气啊。”

反问句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攻击性句式,是对自己观点强有力的肯定,很容易让人感到压迫感。很多时候亲子间的反问句只是在释放负面情绪,一时嘴快,而并不在意问题的回答。

可能更好的表达方式:

改用陈述句、祈使句。

✘玩过的玩具要收起来,我不是给你说过很多次了吗?

✔ 玩过的玩具要收起来哦,这样下次你想玩小车的时候就不会找不到啦。

✘你就不能动作快一点吗?

✔ 我们动作快一点吧,这样你就可以早点去学校找小朋友玩啦。

02

道德评判

豆瓣@猫猫是个捣乱派

我有次蛋糕店逛得很窒息。小姑娘三岁多,看着橱窗说“我下个月生日想要这个彩虹蛋糕,就是小号的。”我想她妈妈正在买单,应该随口说一句好的呀,记住就可以了。结果这位妈妈的操作我目瞪口呆:“你弟弟生日还没到蛋糕都没定,你就想着你自己的了。”小姑娘瞬间不说话,只盯着那个蛋糕了。

豆瓣@maibao小妮

我爱我妈,我妈也爱我。不过我妈最擅长的一句话是:“如果你不是我女儿,我都懒得管你。”真的让我很为难。

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求,对妈妈们来说尤为如此,因为妈妈的形象常常和无私奉献、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,这让我们在语言习惯中倾向于忽视自己的需求,以“你”(孩子)为主语。

如果我们想利用别人的内疚,常见的方法是把自己的不愉快(或某种负面情绪)归咎于对方。“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。”言下之意是,父母的不快乐是孩子造成的。但对孩子的批评、指责、评论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和价值观。

看到父母难过,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,并因此做出改变,比如好好学习来迎合父母。

但这种改变只是为了避免内疚,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。久而久之,孩子会反感这种外在压力,同样的方法变得不再奏效。

但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求,孩子可能会做出更积极的回应。

可以参考的表达方式:

我感到……,因为我……。重点放在引导孩子去思考事情的后果,以“我”为主语。

✘ 你让妈妈太失望了!你怎么可以偷偷玩游戏?

✔ 妈妈以为你会遵守约定好好读绘本的,结果你玩游戏去了,我觉得很失望,因为我很担心你用眼过度了。

03

不要你觉得,

我要我觉得

豆瓣@猫猫是个捣乱派

我在美国,有一次在银行排队,见到一个小朋友蹦跶着想去拿银行免费提供的棒棒糖,手刚伸进去,他妈妈特别凶地大声说:“住手!你以为你是谁?能不问就直接去拿?”小朋友走回来,很小声地问妈妈可不可以,“好吧,拿吧。”最后虽然拿到了糖,心情也不同了吧。

豆瓣@懒兔太太

有时我觉得爸妈的不好好说话近乎形成了我某程度的心理创伤了。

那年我大概十一、二岁,刚知道爱美的年纪,给自己买了两个略幼稚,但自觉很可爱的发夹,但是小时候的我又自卑又害羞,通常只敢自己在房间里对着镜子臭美,一出门就摘下来。

有天被催促着到饭厅吃晚饭,忘记摘了,被我爸瞅见,他当着全家人的面大声对我呵斥道:“你说你戴那玩意像啥,跟鬼一样!”换了后来爆脾气的我,我会直接怼回去:“像鬼还不是因为像你!”

不过我几乎是被我爸打大的,十二岁的我实在没有胆量回嘴。我只是默默地把发夹拔下攥在手里,委屈地装作若无其事的把饭吃完。

豆瓣@柚子

晚上十点半了,还在家族群里转发各种养身的营销文。

我:“ 爸,该睡了,都十点多了,还在看这些啊,早睡早起才是养生大计,比吃中药补人啊。 ”

爸:“ 以上你讲的话与你的身份不相合,当谨记。我们一般十点半至十一点睡觉,十一点至凌晨三点是核心睡眠区。我睡前转发几条信息影响你了吗?你超出自己的身份来教训我?合适吗?记住了,这样会损自己的福报的。”

爸爸说我没福报时,我心里想的是我不要什么福报,我愿把所有的福报都留给您,愿您健康长寿。我少活几年也没关系的。

还有一部分可以直接总结为“爹味”,在孩子身上找存在感,不接受反驳,要求伦理纲常式的家庭秩序,杨烁、郭涛、黄晓明都是代表人物。

总之就是360°打压孩子,哪哪儿都不对,永远是审问式语气:

我从哪边走的?重新走!

衣服能挽上去吗?

走路不会走吗?脚尖朝前!

不会走是吧?跑上去!(高原地区)

声明:该文章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
010-68784990

企业参展咨询